阿尼古城远眺,三处明显建筑物从前到后分别是清真寺、主教座堂、救世主教堂。 (王在田/图)
伊斯兰世界里的欧式小城
卡尔斯(Kars)是丝绸之路西段一座相当另类的城市。
在巴基斯坦和伊朗旅行了一个多月,早已习惯了高山与戈壁、宣礼塔与大巴扎、晨昏召唤与黑纱白帽、热闹的街市与曲折的小巷……进入土耳其东部后尽管地貌变为缓坡草原,语言变为突厥语和库尔德语,但伊斯兰文明的强烈烙印丝毫没有减弱。可来到东北边城卡尔斯,清冷典雅的市容、棋盘结构的街道、规整平直的石板路,乃至在萧瑟秋风中闪着温暖光芒的银行网点,使人恍然穿越到了一座北欧小镇。
卡尔斯的另类其来有自:这里从1878年起曾被沙俄占领长达40年,按照欧式风格规划、建造和管理,直到1920年才被当时羽翼未丰内忧外患的苏俄割让给土耳其。在此之前,卡尔斯曾是巴格拉提德王朝中期的首都,王朝覆亡后的八百多年里先后被拜占庭人、塞尔柱人、蒙古人和土耳其人占领。而巴格拉提德王朝则是在一度幅员辽阔、控弦十万的亚美尼亚王国被罗马帝国和安息帝国瓜分之后,仅存的一支贵族利用拜占庭帝国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夹缝所建立的迷你版亚美尼亚国家,辗转腾挪地延续了160年的国祚。
今天的卡尔斯已经没有亚美尼亚人了,但就在一百年前,这里84.1%的人口是亚美尼亚人。由于沙俄政府对亚美尼亚人比较友好,当时饱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歧视凌虐的西亚美尼亚(泛指土耳其境内的原亚美尼亚疆域,与其相对应的东亚美尼亚即今亚美尼亚共和国及阿塞拜疆一部)人纷纷迁徙到卡尔斯,尤其是一战期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境内亚美尼亚人实施种族灭绝政策,造成100万-150万亚美尼亚人丧生,史称亚美尼亚大屠杀,更促使西亚美尼亚人逃到卡尔斯避难。可惜好景不长,待苏俄将卡尔斯割让给土耳其后,这里的亚美尼亚人又不得不踏上了求生之旅。
我和同伴找了家小旅馆住下——土耳其大街上的旅馆招牌很好认,写作otel,源自h不发音的法语单词hotel——正准备趁着太阳还没下山去看看这里的地标,公元十二世纪始建的塞尔柱古堡,卡尔斯著名的老狐狸Celil就找上了门来。
土耳其是旅游大国,但游客们去的主要是西部的爱琴海岸、南部的地中海岸和中部的卡帕多奇亚,连北部宁静雅致的黑海海岸都少人问津,更别说毗邻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和高加索这些“高危地区”的土耳其东部了。难得有几个长途跋涉来到卡尔斯,无疑都是为了看一眼阿尼(Ani)遗址,嗅觉灵敏的Celil便专做这些人的生意。他可以追踪到每一个初来乍到的游客,趁着他们还没有搞清东西南北,就算是锱铢必较的背包客也能被他片下几两肉来。话说回来,这里客源有限,养不起更多的旅行业者,阿尼的旅游交通又不发达,Celil就成了游客们难以回避的掮客。
Celil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光这一手在方圆几百里内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天赋异禀。他次日要亲自带个团去阿尼,管不了我们俩,只是给我们和路上结识的墨尔本小伙子找辆车去阿尼,每人收20里拉——我打听过包车行情是40里拉。土耳其里拉经历了2018年50%的暴跌和今年新冠疫情以来20%的贬值,如今兑换人民币只有八毛五分钱,但当时1里拉可以兑换五块多人民币,这趟包车相当于三百块钱出头,Celil就拿走了三分之一——上路以后才得知,Celil居然还向淳朴的墨尔本小伙子多要了5里拉。
十年后又有一位华人游客来到卡尔斯,也是凑了三个人包这位Celil的车去阿尼。Celil已由青年进入中年,刀下功夫推陈出新,原本谈好了100里拉的包车价,旅程结束后却收每人50里拉,居然还想问淳朴的德国小伙子再索取50里拉小费,被评价为“恶意的贪婪”——我偶然从网络上读到此事后不禁哑然失笑。
欧式小城卡尔斯的土耳其式早餐。 (王在田/图)
在夹缝中壮大的王朝
第二天一大早,在坐满当地人的小饭馆里用一大碗羊脚筋熬的高汤消灭掉一篮面包——这是土耳其版的汝南羊汤早点,便驱车前往45公里外的古都阿尼。这里位于连接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的亚美尼亚高原,沿途仍为中亚地区典型的温带草原,牧民们正在把干草扎垛,堆成五六人高的金字塔准备过冬。
此行的目的地阿尼是巴格拉提德王朝的第四座也是最后一座都城,定都时间最长,延续了84年。
说到重振亚美尼亚的巴格拉提德王朝,堪有一比的是领导苏格兰重获独立的罗伯特一世,也就是电影《勇敢的心》中为了家族利益而反复无常、向英格兰入侵者出卖起义军领袖威廉·华莱士之后又造反独立的苏格兰贵族罗伯特·布鲁斯,此君才是历史上真正被称为“勇敢的心”的一代枭雄。巴格拉提德王朝的开国君主阿硕特一世也是这样一位人物。亚美尼亚王国灭亡后,罗马人和波斯人在其领土上常年征战,元气大伤,结果被新崛起的阿拉伯人后来居上,成为亚美尼亚高原的征服者。公元705年,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派来的阿拉伯总督几乎杀尽了残存的亚美尼亚贵族,巴格拉提德家族得以幸存;四十多年后白衣大食改朝换代成了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派军队血腥镇压亚美尼亚人趁乱发动的起义,铲除了当地的民间反抗势力,而与黑衣大食哈里发长期交好的巴格拉提德家族再次幸免于难,从此一支独大,成为亚美尼亚高原上最有实力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也成了外来的阿拉伯统治者必须倚仗的本土势力。
阿硕特一世就是在这个时候继任为家督。一边厢,阿拉伯哈里发扶植他削平周边的割据势力,成为亚美尼亚国王,指望利用他平定高加索山区的不安定因素,以便集中精力对付西面的拜占庭帝国;一边厢,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一世希望拉拢亚美尼亚这个共同信仰上帝的国度,从而从北方侧翼对黑衣大食形成包围之势;另一边厢,阿硕特一世既想利用拜占庭人赶走阿拉伯人,又担心信仰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强迫亚美尼亚使徒教会改宗,从而威胁到他的政权正统性。因此,阿硕特一世终其一生严守韬光养晦、两面三刀之道,同时与拜占庭、阿拉伯结盟交好,坐观两大帝国在高加索山前厮杀,自己专心致志做大做强亚美尼亚国力,既不让阿拉伯人得空插手本国事务,又阻止拜占庭人从高加索获得实际利益。
阿硕特一世建国后的首座都城是巴格拉提德家族的根据地巴格让(Bagaran),他的儿子即位后把国都迁到了什拉卡凡(Shirakavan),这两个地方都在阿拉斯河(Aras)东岸。今天的阿拉斯河由于地缘政治的变迁,是亚美尼亚与土耳其、伊朗的界河,一千多年前它却是亚美尼亚的母亲河。巴格拉提德王朝把前两座首都设于阿拉斯河东岸,是为了利用河流的防御功能,将外来之敌挡在河西。到了阿硕特一世的孙子阿巴斯即位,巴格拉提德王朝羽翼已丰,才把国都迁到了阿拉斯河以西的卡尔斯,从而更好地保护由高加索通往黑海的商道,抵御拜占庭的东侵蚕食。阿巴斯的儿子阿硕特三世即位后,又把国都迁到了阿拉斯河西岸的阿尼,从此再未迁都,直至公元1045年王朝灭亡。
亚美尼亚境内的干草垛 (王在田./图)
文明中转站
亚美尼亚王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中兴后的巴格拉提德王朝延续了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的国教地位,通过向教会输送的大量献金来巩固其政权的合法性,这一做法的结果是古都阿尼城内一度遍布教堂,被称为“一千零一座教堂之城”。
阿尼的另一个称号是“四十城门之城”,极言其面积广大,商旅纵横。但今天的阿尼已经只剩下一座北门,后来的征服者塞尔柱人在北门外围修了一道外墙,形成一条长廊似的瓮城,提升了城门的防御功能。这座仅存的城门遂以1064年攻陷阿尼的塞尔柱苏丹Arslan命名,称作Arslan之门。
只剩一座城门的阿尼城还如何防守?不碍事。阿尼的地势很像吐鲁番的交河故城,它位于一座由三条河流深切而成的台地之上,东西两面都是几乎干涸的深谷,南面则是陡峭的阿拉斯河谷,形成天然的护城壕,只有北面有路通向外界,在冷兵器时代真是一座易守难攻的雄关。
阿尼位于高加索山区以南、波斯以西、两河流域以北与小亚细亚以东的十字路口,位置十分重要,加上它傍着阿拉斯河谷,水源充沛,自古就是从伏尔加河流域穿越高加索山脉的商道汇入丝绸之路的交接点,从而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古代文明的兴衰。
除了亚美尼亚人以外,拜占庭人历史上曾三次攻打阿尼,直到1045年方攻下此城,随后阿尼成为拜占庭帝国境内与首都君士坦丁堡地位相当的东部重镇,鼎盛时期有十万居民居住在这片台地上,标志着高加索地区在拜占庭统治下进入了商业全盛时代。可惜好景不长,随着阿拉伯势力在中亚的衰落,塞尔柱人迅速崛起,抢占了阿拉伯人的生态位,进而向西击败臃肿的拜占庭军队,于1064年夺取阿尼,由此出发征伐小亚细亚,将高加索变成了自家后院。
塞尔柱人走后,阿尼又陆续被格鲁吉亚人和库尔德人占领过,直到1239年,昙花一现的蒙古人征服阿尼,这是这座城池最后一次被攻陷——80年后的一场大地震摧毁了城内的绝大多数建筑,形成了今天所见的一片废墟。加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横亘于地中海东岸与巴尔干半岛,断绝了西欧与东亚之间的丝路,使得阿尼的商道重镇地位不再,迅速衰败。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于19世纪逐步衰落后,阿尼与卡尔斯一度落入沙俄之手,一战后才回到土耳其手中。冷战时代,这里是华约与北约在亚洲的边界,苏联装甲部队一旦由此冲出高加索山区,将如潮水般涌入安纳托利亚高原,这成了土耳其多年的梦魇。土苏双方均沿阿拉斯河谷屯有重兵,阿尼作为边防要地实施军管垂四十年。直至苏联解体,亚美尼亚独立,土耳其所面临的军事威胁消逝,管制政策方有所松动。但起初游客仍需事先申请方可进入阿尼古城,就如我国的边防证制度,2003年埃尔多安上台后才予以取消。
阿尼古城遗址可以远眺对面山崖上的岩石村庄,颇有卡帕多奇亚的即视感。 (王在田/图)
一千零一座教堂之城
阿尼古城被废弃了几个世纪,已基本恢复到远古时代的初始地貌,只剩下十几处最为宏伟坚固的古建筑经受住了岁月与天灾的考验,静静屹立于草丛中,默默展示着不同时代留下的文明印痕。
圣格列高利是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的创建者,曾被亚美尼亚国王梯里达底三世囚禁于地牢13年,最后以神迹促使国王皈依,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基督教国家,故而被亚美尼亚人视为守护圣徒。阿尼城内现存三座以圣格列高利命名的教堂(Church of St. Gregory),其中靠近北门那座又叫Abughamrents,建于公元994年,其圆锥形屋顶和12个立面上的壁龛是典型的亚美尼亚建筑风格,在枯黄的草原上非常抢眼。由此往西可以远眺对面山崖上的岩石村庄,颇有卡帕多奇亚的即视感。
另一座亚美尼亚风格的教堂是救世主教堂(Church of Redeemer),它虽然体量不大,却是阿尼城中最为引人驻足遐思之处。这座教堂建于公元1034~1036年间,用于珍藏拜占庭帝国馈赠的“真十字架”,也就是传说中钉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残片。“真十字架”如同佛教中的佛祖舍利,在基督教世界中并不罕见,其真实性存疑。救世主教堂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它矗立九百多年,历经战火地震而不倒,是整个阿尼古城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却于1957年被雷电意外击中,只剩下半边外墙与拱顶屹立于瓦砾之中,仿佛一位皮肉销蚀而骨架挺立的战士,在这片千年废墟中展示出独特的苍凉之美。
救世主教堂 (王在田/图)
阿尼城中最为宏伟的教堂是拜占庭风格的主教座堂(Ani Cathedral),由曾主持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重建工作的建筑大师Trdat Mendet操刀设计,于公元987年动工,花了24年才建成。这座主教座堂远观并不起眼,仿佛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宅,走进教堂细看才发现它集宏伟与精美于一身:宏伟体现在其内部红黑相间的高大玄武岩立柱——拜占庭风格建筑师的主旨是在有限的空间内用高度制造落差,令信徒产生敬畏之心;精美则体现在教堂内无处不在的精雕细刻之中,令信徒感叹天上人间的至臻至善。
同圣索菲亚大教堂一样,阿尼主教座堂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塞尔柱征服者改为清真寺,名曰“胜利”。塞尔柱人走后格鲁吉亚人和亚美尼亚人又把它改回教堂,土耳其人来了之后再次把它改为清真寺……在几轮拉锯之后,作为拜占庭式教堂建筑灵魂的拱顶轰然倒塌,于是这座主教座堂再也无人问津,就此孤独地俯瞰着脚下奔腾的阿拉斯河水。
主教座堂 (王在田/图)
城西另一座圣格列高利教堂亦为Trdat Mendet所建,令我不禁怀疑这是一位类似战国末期水利工程师郑国的角色,是拜占庭帝国派来消耗巴格拉提德王朝国力的。它的拱顶设计与圣索菲亚大教堂如出一辙,可惜建成没多久就塌了,如今只剩下庞大的圆形基座和一堆瓦砾。它的东北侧是一座格鲁吉亚教堂,东侧是波斯人留下的拜火教神庙,是整个阿尼城里最古老的建筑遗存。
阿尼城的第三座圣格列高利教堂建于1215年,由一位亚美尼亚富商出资建造,见证了阿尼城最后的荣耀。只过了二十多年,蒙古人就打过来了,将平民屠戮殆尽,把城堡变成了一座营寨。后来的土耳其人把这座教堂称为Resimli Kilise,意思是壁画教堂。它隐藏在河谷半坡,从台地上不易看到。教堂外墙上有长长的亚美尼亚语铭文,内部保存了大量早期基督教壁画,线条俊逸流畅,全无同时期此类宗教宣传画的滞涩呆板。
壁画教堂 (王在田/图)
壁画教堂保存的壁画 (王在田/图)
最后说说塞尔柱人留下的印记。首先是亚美尼亚人建的神圣使徒教堂(Church of Holy Apostles),塞尔柱人居然给它新开了扇拱门,南北通透,变成了一座大车店,用于给往来商队歇脚。但也正因如此,这座教堂逃过了兵火之灾,内部结构和装饰保存较好,至今仍能清晰看到它的肋拱、雕刻和镶嵌画。
古城南面的悬崖边有一座红棕色建筑,远看仿佛是给长方形厂房配了个大烟囱,建筑样式与周围的亚美尼亚式或拜占庭式教堂大相径庭,配色却差不多。这其实是土耳其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由塞尔柱人始建于1072年,采用了亚美尼亚式红黑相间的配色风格,那根“大烟囱”是一座宣礼塔,只是塔顶已经坍塌了。从清真寺俯瞰阿拉斯河谷,谷底有圣母修道院和断桥,河对岸就是亚美尼亚。由于土耳其与亚美尼亚是世仇,迄今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两国边境自然也互不开放。
清真寺 (王在田/图)
阿尼古城于2016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既是亚美尼亚悠久文明的见证,也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奥地利艺术史学家史卓戈斯基(Josef Strzygowski)曾如此评价阿尼:只有建造(拜占庭)圣索菲亚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天才,才能真正理解亚美尼亚先驱的重要。
可惜受到民族仇恨与地缘政治的阻隔,亚美尼亚人与这座千年古都仅一河之隔,却无法探访。无独有偶,亚美尼亚文明的精神图腾阿勒山也被划归土耳其,亚美尼亚人只能在这座完美锥形火山脚下的边境线外仰视,尽管近在咫尺却无法靠近一步。
阿尼与阿勒山,可都是亚美尼亚民族可望而不可即的文化之根啊!
王在田
责编 杨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