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地点:南博特展馆3楼11展厅

自2006年起,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一批珍宝在世界范围内巡展,印证了刻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建筑外墙上的一句话:“A nation stays alive when its culture stays alive”,翻译成中文是“文化存则国家生”。作为展览的第26个巡展地,也是中国内地的最后一个巡展地,南京博物院迎来了“金色阿富汗——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展览,与中国观众一起见证阿富汗文明的辉煌。

本次展览共有231组共计1406件展品,全部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展览以“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为主线,体现了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等不同时代诸多文明的特征,突出了阿富汗在欧亚大陆古代文明传播和交融上的独特角色和地位。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

序厅陈列了此次展览的明星文物“五树形王冠”以及法罗尔丘地的三件(套)金器文物。

五树形王冠 公元25—50年 金、绿松石 周长45厘米,高13厘米 蒂拉遗址6号墓出土

王冠可拆卸为6部分,由1条金带和5个镂空花形金树组成,每个组件上规律地缀满圆形金片和六瓣花形金饰,花心嵌有绿松石(多已散佚),造型华丽,层次繁复。

几何纹高足杯残件 公元前2200—前1900年 金 高8.4厘米,直径9.9厘米 法罗尔丘地出土

几何纹高足杯中的凸字纹是中亚早期文明中常见的纹饰,在陶器、金属器、首饰等上都有出现,可能与某种祭祀观念相关。

第一单元:古希腊式城址:阿伊哈努姆(Hellenistic city site: Ai Khanou)

公元前4世纪,随着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古希腊文明在欧、亚、非大陆广泛传播。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位于欧亚文明十字路口的阿富汗出现了一座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三角形的希腊化城市——阿伊哈努姆。

20世纪60年代,法国驻阿富汗考古调查机构(DAFA)发掘了阿伊哈努姆城市遗址。宫殿、神庙、竞技场,科林斯柱、希腊碑文、神像雕塑,这座拥有希腊化城市所有标志的城址,为研究位于阿富汗境内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公元前2世纪)的面貌提供了考古实证。

阿伊哈努姆城址平面图

赫尔墨斯方柱 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 石灰岩 高77厘米,宽31.5厘米 阿伊哈努姆城址竞技场出土

赫尔墨斯是古希腊体育竞技的保护神,在竞技场、体育场发现的人形石柱通常命名为赫尔墨斯柱。根据方柱基座上的希腊语铭文可知,这件方柱上的老者形象可能是竞技场的管理者,名叫斯特拉托(Strato)。

希腊语铭文碑座 公元前3世纪初 石灰岩 长65.35厘米,宽46.5厘米,高28厘米 阿伊哈努姆城址基尼斯祠出土

希腊语铭文碑座和石碑残件均出土于宫殿区北侧的基尼斯祠中。基尼斯是阿伊哈努姆城的创建者之一。碑座上左侧四行铭文意为:“古老的神谕献给神圣的德尔斐神殿。克莱尔乔斯认真抄写神谕,并带到远方的基尼斯神庙,镌刻于神庙,照耀着神庙。” 德尔斐神谕是古希腊人的生活向导和精神支柱。右侧五行即为德尔斐神谕,意为:“童年时,听话;青年时,自律;成年时,正义;老年时,智慧;死去时,安详。”

第二单元:游牧民族王陵:蒂拉丘地(Nomadic mausoleum: Tillya Tepe)

欧亚内陆草原广布,孕育出独特的游牧文化。公元前145年,游牧族群赛克人灭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建立“大夏”。约公元前139年至前130年,原居于中国天山一带的月氏人灭“大夏”建立“新大夏”——约公元前12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曾途经此地。公元1世纪中期,月氏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建立了后来盛极一时的贵霜王朝。

20世纪70年代,苏联和阿富汗联合考古队在阿富汗北部发现了公元1世纪前期的黄金之丘——蒂拉丘地。6座(1男5女)墓葬中出土了21618件珍贵文物,安息银币、罗马金币、中国铜镜、印度牙雕,以及草原风格的黄金饰品,证明了阿富汗文明十字路口的特殊地位。关于墓主身份,多数学者倾向于是月氏某首领及其家眷。

蒂拉丘地墓葬分布图

雅典娜图文印戒 公元25—50年 金 长3厘米,宽2.7厘米 蒂拉丘地2号墓出土

黄金戒指中部镶嵌白金,戒面刻手拿长枪和盾牌的希腊智慧女神雅典娜及其希腊文名字。戒面反刻名字表明此戒指是作为印章使用的。雅典娜集智慧、权力和才华于一身,在欧亚草原游牧民族中颇受欢迎。

动物噬咬纹包金短剑 公元25-50年 铁、金、绿松石 长37.5厘米 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

此类短剑为游牧民族特有,在古波斯帝国时期即已出现。剑柄以黄金制成,镶嵌绿松石,浮雕各种动植物图案。其中,熊的造型很可能受到了汉文化影响。

盘羊立像 公元25—50年 金 长4厘米,高5.2厘米 蒂拉遗址4号墓出土

金盘羊昂首挺立,造型生动,体态硕壮,毫毛毕现,四蹄下的穿环与角间的插管表明它可缝系在冠帽的顶部。盘羊是游牧民族喜欢的动物,分布在包括中国西部、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亚洲中部的广阔地区,是重要的崇拜对象。

第三单元:贵霜王朝城址:贝格拉姆(Kushan Empire city site: Begram)

从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到月氏游牧民族,从阿伊哈努姆城址到蒂拉丘地,阿富汗北部的广大区域400年间几易其主。公元1世纪中期,月氏人中的贵霜翕侯统一各部,建立了贵霜帝国。贝格拉姆即为第四任贵霜王迦腻色伽(公元127—140年在位)的夏都。此时的贵霜王朝处于东西方贸易中心,疆域辽阔,国力鼎盛。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发源于印度的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0世纪3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以北发现了贵霜王朝的城址贝格拉姆,在宫殿区两个密封的房间内发现了包括罗马塑像、印度牙雕、埃及银器、中国漆器、叙利亚玻璃等在内的2000多件珍宝。有学者认为这些宝藏为皇家所有,也有人认为这是“丝绸之路”上的商贸货物。无论它们为谁所有,都再次证明了阿富汗在东西文明交汇中独特的历史价值。

贝格拉姆城址平面图

紧那罗式水壶 公元1世纪 釉陶 长21.8厘米,宽13厘米,高20.2厘米 贝格拉姆13号房

水壶为鸟与女性结合的造型。女人上身赤裸,双手合十于胸前,口部是出水口,发辫是把手,背部有圆柱形进水口。有研究者认为,其描绘的是印度神话中天上音乐家和歌手紧那罗。

三足座 公元1世纪 青铜 高9厘米,直径9.5厘米 贝格拉姆13号房

油灯座。顶部呈圆盘形,侧面有舌状垂饰。托盘边缘向上凸起,三条支足呈狮子腿形。这种器形1世纪开始流行,属于典型罗马器物。类似器物曾发现于意大利庞贝遗址。

彩绘大口杯 公元1世纪 玻璃、颜料 高12.6厘米,直径8厘米 贝格拉姆10号房

透明玻璃杯残损较为严重,可见口部和腹部。大口、深腹,斜直壁,表面以蓝、黄、白、红等色颜料描绘行军作战的场景。上方有数名手持盾、矛的战士,其中三人徒步,另一人骑马。下方有三名骑兵和两名步兵,以及受伤倒地的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