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广场
罗马广场是法兰克福现代化市容中,仍然保留着中古街道面貌的唯一广场;罗马广场旁有个罗马厅,实际上就是旧的市政厅,其阶梯状的人字形屋顶,别具特色。里面的皇帝殿是许多罗马皇帝进行加冕的地方。罗马广场西侧的三个山形墙的建筑物,可以说是法兰克福的象征。1944年,该广场受到英国空军的猛烈空袭,基本被毁,战后重建。除了柏林的巴黎广场、汉堡的市政厅广场,和慕尼黑的玛利亚广场之外,这里是德国最重要的城市广场。
柏林墙
柏林墙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89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柏林墙的建立,是德国历史上难以抹去的一道伤疤,这个民族那时最大的悲哀。
玛利亚广场
慕尼黑的市中心广场。广场中间是圣母玛利亚的雕像,广场的北面是高大的市政厅,1867-1908年建成,是新哥特式建筑,钟楼高85米,上有著名的玩偶报时钟,上午11点下午5点报时钟的玩偶伴随着音乐出来展现1568年威廉五世婚礼大典的场景。西北面很容易就能看到有两个绿圆顶钟楼的是圣母教堂,是慕尼黑的象征建筑,为哥特式教堂,钟楼高99米,建于1468年。 玛利亚广场周围保留了不少的古建筑,而在这里最吸引人眼球的必然是新市政厅。新市政厅位于玛利亚广场北侧,19世纪末建造。
东边画廊
东边画廊位于柏林东火车站至奥伯鲍姆桥之间,是柏林保留至今最长的一段柏林墙。曾经是冷战的标志,现在则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画廊,绘画的载体是著名的柏林墙。东西柏林分离期间,彩色装饰画家和艺术家就以墙代纸,在柏林墙西侧一面作画的传统。柏林墙倒塌后,一些著名的喷画艺术家在长期保留墙段的东侧一面作画,形成了今日的东边画廊。1989、1990年间,来自21个国家的180位艺术家在长达1316米的柏林墙上,创作了不同主题的绘画。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DimitriVrubel的《兄弟之吻》,GuntherSchaefer的《祖国》,GerhardLahr的《柏林-纽约》等。1991年,这段柏林墙被列为保护建筑。此外,在东边画廊靠近柏林火车东站的部分设有沙滩,周边设有小酒吧和餐馆,夏季可在此休憩。
勃兰登堡门和巴黎广场
最初勃兰登堡门是柏林城墙的一道城门,因通往勃兰登堡而得名。勃兰登堡门高26米,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砂岩建筑,以雅典卫城的城门作为蓝本。由12根柱子支撑着平顶,东西两侧各有6根,前后立柱之间为墙,将门楼分隔成5个大门,正中间的通道略宽,大门内侧墙面用浮雕刻画了罗马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的海格力斯,战神玛尔斯,以及智慧女神、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的保护神米诺娃。勃兰登堡门门顶中央最高处是一尊高约5米的胜利女神的铜制雕塑,女神张开身后的翅膀,驾着一辆四马两轮战车面向东侧的柏林城内,雕塑象征着战争胜利。
国会大厦
国会大厦建于1884至1894年,是保罗·瓦洛特在德意志帝国成立之后为帝国议会建造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国会大厦的外墙为古老的古典主义风格,但里面的建筑却充满了现代化特色。国会大厦底层及两侧的几层空间内安排着联邦议院主席团、元老委员会行政管理机构办公室以及议会党团厅和记者大厅,中央为两层高的椭圆形全会厅。全会厅上层三边环绕大量的观众席,普通公民可以在观众席自由地观看联邦议院的辩论。
中央的玻璃穹顶是国会大厦最大的看点,其内为两座交错走向的螺旋式通道,裸露的全钢结构支撑,参观者可以通过它到达50米高的瞭望平台,眺望柏林的景色。夜间,穹顶从内部照明,从而为德国首都创造了一个新的城市标志。目前玻璃穹顶里设有关于柏林国会大厦的资料展览。沿着扶梯上到穹顶顶层,从那里可以前往露台,整个柏林的景色一览无遗。
胜利纪念柱
胜利纪念柱位于勃兰登堡门以西2公里的大星广场,毗邻蒂尔加藤公园,建于1864-1873年间,是为纪念普鲁士军队打败了丹麦、奥地利和法兰西帝国军队而建。胜利柱高67米,用紫色花岗岩打造,顶端矗立着胜利女神镀金青铜像,女神头顶神鹰,右手举起橄榄花环,左手握住尖矛。
2010年3月到2011年5月,德国人斥巨资对胜利柱大举重修:使用1.2公斤金箔,重新装饰了胜利女神以及柱身部分;登顶通道、基座上的青铜浮雕、玻璃马赛克、镀金的大炮以及边上建于1939年的四座门房等等,都不惜人力物力进行了修整。
人们还在底部基座和柱身都装饰上了彩灯,夜晚的时候彩灯全部亮起,点缀着大星广场以及周边的大街,成就了柏林最美的一处街景。不过重修后,到观光平台仍是没有电梯,你仍需爬完285级台阶,方能站在胜利女神飞扬的金色裙角下。不过当你喘着气吹着小风终于倚在平台栏杆上一览这美丽的夜柏林时,你会发觉,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