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是法兰西文明的圣殿,不过在中国和法国大妈的眼里,它的价值却不一样。

听说我从法国自由行回来,有位朋友问我去没去卢浮宫?我说去了,首选。她叹了口气,说起她的巴黎跟团游经历:刚见到导游就有大妈要求不去卢浮宫,好几位大妈帮腔,说怕老佛爷购物时间不够。导游做工作。尽管还是去了,却只给了一个小时。在这些大妈眼里,卢浮宫没有超市好看。朋友又叹了口气。

卢浮宫在法国大妈眼里什么样?我恰好见识过,那是在卢浮宫的捐赠者展馆,地点在三楼一个偏僻的角落,远离《蒙娜丽莎》《自由引导人们》等大腕油画作品。当时一位法国大妈坐在椅子上,正细细品读伦勃朗的油画《安东尼·库珀肖像》。伦勃朗我知道,一看那种舞台灯光效果式的明暗调子,就知道是他,可这是早期作品,只有一个人,远远没有后来的代表作《夜巡》讲究和出名。

我一边在展馆里看画,一边回头注视着这位白发苍苍的大妈。她静静地坐着,仰着头近距离看着作品,一动不动,脸上满是富足的微笑。我一直在关注着她。为什么?说来好笑,因为我当时已经转了四个多小时,渴望有把椅子坐一会儿。我环视四周好几遍,没有椅子,也知道博物馆不配备单人椅歇脚。可是这位大妈怎么有椅子坐呢?慢慢地我有了更多的迷惑:老太太跟谁来的?陪同的家人去哪儿了?

我告诉自己,这是个练口语的好机会,于是上前先问候,然后磕磕巴巴的用法语说自己喜欢伦勃朗,问她是否也是?老太太一下子激动了,说是,接着说了一大串话,语速太快,可惜我只听懂几个赞美的形容词。等她停下来,我又问她是否经常来这里跟伦勃朗对话,无声的?她说是,特别是最近几年,每次来都是直奔这幅作品,因为地角偏人少,她可以静静地坐在这里享受,而别处有伦勃朗作品的地方都是人挤人。我想问她为什么特别喜欢这幅作品,但又怕听不懂,白白浪费时间,只好作罢。我问能不能给她拍照让我留念,她说可以,于是转过身。我又问她是怎么来的,自己打车吗?她说不是,随敬老院组团来的。这时她看了看手表,说别人现在都在一个什么展厅,她该去汇合了。我感谢她对我讲了这么多有意思的事儿,跟她握手道别。她也感谢我,摇晃着站起来,跟我拥抱吻别,然后折叠好椅子,拄着它当拐杖,蹒跚着走到电梯边,又一次跟我挥手再见。

回来查资料,知道这幅作品的捐赠者叫托马斯·卡普兰(Thomas S. Kaplan),美国福布斯排行榜里的企业家。他小时候就喜欢伦勃朗的作品,他和妻子做的莱顿收藏(The Leiden Collection)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全球最丰富的收藏系列。感谢他们的慷慨解囊,让无数读者能够在这儿便利地欣赏美,还让我遇到这样一位可爱的法国大妈。

中国大妈,停一下老佛爷购物的脚步,也来这儿瞅一眼好吗?